新中國要走現代化大道,要向美西方世界學習,拉近工業革命鴻溝,藉工業革命、科技革新提振國家實力,自強不息,要一圓強國夢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當決定實施改革開放,引入先進發達國家地區的資本、技術、人才、規則,當時,便興起一股學習西方世界熱潮,打開了對外交往「窗口」、「大門」。一時間,資本湧進、技術移入、人才進駐,革新國家原有的落後生產線、生產力,成為「向西看」的熱火朝天時期,一切,以美西方世界的「先進」馬首是瞻。
那個時候,「西化」熱潮席捲中國大地,生活上的、學習上的、工作營商生產上的⋯⋯為國人擦亮眼睛,也為中國大地形成新時期中西交匯、交流的全新歷史里程碑。甚至,這股「西化」熱潮令到中國大地上出現一種「反作用力」,不斷激化意識形態的碰撞,出現「姓資姓社」的爭論。而且,怎樣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地區的資本、技術、生產線、商業和營商模式⋯⋯是「大開中門」來者不拒,還是有限度、逐步實踐掌握經驗,看清激盪下的成功失敗教訓再調整策略,當年,在「西化」大環境中,國家領導人還是很謹慎應對,加強防範風險意識,尤以資本、財技這一板塊,更是嚴控引入,不敢掉以輕心。
按道理,當國家實施改革開放,當舉國「西化」的大環境出現,引入西方資本來強化投資興業促進經濟發展,是自由經濟體、是尋求對接西方自由經濟的必由之途。環顧不少國家地方走發展、國際化之途,莫不如此。可是,當年新中國便另闢蹊徑,對資本進入國內市場,以至貨幣兌換上採取嚴控措施,乃至另外發行國家貨幣「外匯兌換券」來作為「防火牆」以免外匯大批湧入衝擊人民幣本國貨幣,都與世界各地走的「開放」發展形式南轅北轍,在「改革開放」中,緊守金融、貨幣、資本關口。
如今回顧當年國家領導人的決策,才看到當中政治睿智,「蘇聯解體」、南美諸國由「發達」國家被操控至貨幣大貶值給人「剪羊毛」弄至國內經濟大崩潰、民不聊生,國家實力一蹶不振⋯⋯在在都是血的教訓。而這些國家在做對了許許多多事務取得成果的同時,只是做錯了一步,便滿盤皆落索。由此可見,在做對了的同時,必須不做錯才能免於被他人「瓜分」,才能在國際大環境、全球化下保障國家「命運」;而走現代化、工業化大道,必須步步為營,不容有失,才可確保成果不被人侵佔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