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化」熱潮 樂 仁

1531

  國際大環境、大氣候雖然是一個整體,「地球村」也將全球有效連接起來體現互聯互動「一體化」生存發展,可是,不難看到,這種格局,還是以美西方世界制訂的「國際秩序」、「國際標準」、「國際話語權」中運作,而且,都打著「自由經濟」旗號流動流通,背裏,則是很可怕的「森林定律」、「零和遊戲」,展現出來的,平常時候會是繁榮興旺社會大環境,一旦「收割」利益的時候,便是弱肉強食的強者全取、優勝劣敗淘汰現象,只有適者生存。

  為此,新中國實施改革開放,走現代化,追求強國夢,在「改革」和「開放」兩者交替運用,結合時、地情境而求進步、求變,希冀學習西方發達經濟體的成功經驗,可以說,必須從資本主義、自由經濟中汲取「養分」,因而,當1978年12月中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征程以後,舉國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不斷升溫,尤以「開放」這個環節,從廣東省做起,借助港澳引入資本主義「思維」、資金、技術、產業、生產線、人才,建設鄉梓、建設國家,「三來一補」、建造度假酒店、引入技術人才,隨之,在祖國大地興起學習英語潮,城市、鄉鎮公園的「英語角」遍地開花……中國派出留學生到海外學習,國家領導人出訪邦交國、地方官員出訪考察取經……那個年代,是中華大地又一次出現「中西交匯」熱潮,激發這片偌大土地展現活力生機,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學習西方世界成功經驗、出外看看世界現象,形成一股「西化」熱潮。國家恢復高考,青壯年重回大學校園,派送留學生赴笈海外,是另一種「看看」西方世界、學習「西方」世界的國家現象。而引入資本投資,引入技術合作提升生產力革新生產模式,追求接近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先進生產力,走上現代化、強國路,也是「西化」一途。只是,當年國家不急於「大開中門」,也不急於「全國開放」,而是派出廣東省這個尖兵,以廣東人的靈活應變先看看西方、先學習西方,提出改革、開放方案,再在國家設定的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作為「試驗田」,然後將有效的經驗投放到中國大地其他地方依循。這,便有效形成「防火牆」,尤以資本、金融、貨幣的發展經驗引進,將自由經濟有效運作一面「有限度」引進、試驗,可以說,是國家領導人智慧一面。

  事實證明,改革開放引起的向西方學習、「西化」熱潮,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國家命脈一環,是緊守不容有失重大關口,不冒進,守住底線思維不急於求成,必須一步一腳印,追求做對的同時,更警惕不做錯任何一步,才能確保改革開放追求現代化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