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堅持走獨立自主和平對外交往國策,強調結伴不結盟,正正看到了人性弱點一面,當以「結盟」來維持彼此逐利的目標,便會漸漸受到利益、分配不均的「支配」,而希望佔上利益最大份額,反而損害了當初合作的初心。一旦出現強者「主導」結盟關係,主導利益分配,便會衍生在強弱中形成博弈的「森林定律」、零和格局。
所以,新中國堅持結伴來共同締造「和」、「大同」祥和環境,來攜手畫好共同利益同心圓,鞏固利益最大公約數。在結伴中,始終是利己利他,甚至,是「強者」可以「讓利」來維護好利益分配,促使結伴前行各方能夠在信心、信任中,以「義利觀」來構建好合作關係,不會掉入「結盟」來出現主導、被主導的明爭暗鬥,才能更容易恪守「共同體」。互惠互利,共建共贏共富共享的精神,應對世態變化萬千的發展、利害。
當人們能夠以清晰思維看待結伴不結盟的合作關係,將「共同體」放在最重要位置來維護它總是在共建共贏共富共享的層次,畫好最大同心圓,那麼,便體現了參與「共同體」各方莫不正視這當中的合作關係是獨立、自主、和平交往,大大降低會出現「主導」反而形成內耗、明爭暗鬥。
當將合作「成本」大大降低,從側面看,亦即,可供分配的「利益」大了,大家避免了爭奪爭鬥促成合作成本代價下降,從而更容易加大了彼此能夠分享的「份額」,甚至,在「無形中」能夠共享和平、祥和大環境,才是彼此合作的最大得著。
不要忽視人總會有一份追求和平、祥和的天性,卻又會有爭逐,希望得到最大利益的人性。為此,怎樣在這兩者中,將天性展現,將人性爭逐的弊端削弱體現真善美,始終是人類在生存發展中面對的自我完善、抉擇問題,亙古以來都會湧現在人們發展生存的征程上,考驗人們怎樣應對。
為此,中華民族先輩很早便提出了「義利觀」,以「取之以道」,以君子與小人對待取得利益的分野,來告誡後世,要以「道」、「義」來取得利益;甚至,要以共同利益作為取向,這套思維,正正一如「和」、「大同」,成為中華民族恪守的精神、價值觀,至低限度,不損人以利己,又或在合作中面對利益分配問題,會守住底線,以至可以「讓利」,將短期利益放下,看待長期合作,避免互鬥反而是長遠利益的追求。
理解中華傳統中看待利益分配,當中有一份「義利觀」,便能明白結伴不結盟可以更好維護這種合作關係,共榮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