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影響 樂 仁

385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的現代化,而且,強調「合作」、協調、共生、共富、和平,這,正正契合中華「系統」中的「和」,也從「另一面」觀照到「不同」、「差異」,呈現的是「和而不同」,在整體「和」中,有各種差異、不同的存在,可又是那麼和諧共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差異形成的內耗衝擊,也有賴各個個體攜手合作、凝心聚力來締結共同價值觀、精神──「和」,才能求同存異、協調發展。

  這種中華民族「系統」形成的模式,早於中國大一統的遠久歷史時代便產生了當中的凝聚力,只是,透過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的外在元素,將中華民族「系統」更「規範」地形成具有既協調統一,又有包容融和力的內在動力,每每遇上變化、挑戰,總能取長補短,實現中華民族生息發展、融會各種長處,去蕪存菁,促成中華民族、文化文明又一次革故開新、飛躍發展。

  也許,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早已習慣了在這套「系統」中,以「和」引伸的思維來看待內外環境演變,看待各種不同事物共存差異,共同發展,最終都能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地開出新枝,且保存「原本」、「初心」不墜,構建起來枝繁葉茂的旺盛,也建成了老幹新枝的旺景榮景。

  但是,毋庸諱言,這套中華民族「系統」的協調融和力量,展現依循「天地」「道」、「天地人」所確立人的靈性、精神價值,是「不可說」中我們習慣以「可說」來詮釋對「不可說」的感悟,領會前人所思所想和「天地」「道」、「天地人」的精神。然而,外國人、美西方世界有她們一套「系統」,尤以她們從「海洋經濟」、「海洋文明」引導下產生的一套「森林定律」,與中華民族「系統」南轅北轍,按她們的思維、習慣,很難理解中華民族、文化文明所指的「和」,以及「和而不同」。因為,她們難以明白既然「不同」,又怎樣能產生「和」的「共同」、「協同」?

  所以,當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很容易理解「和、大同、祥和、仁愛」,很容易從個人出發展,外擴至家庭、鄉族、地區、國家,甚至引伸至「天地」「道」,且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以「人與自然」來體現「道」的存在,展現和諧發展,其實,美西方世界很難理解箇中的「和」、「共存」,只能以「強者全取」、掠奪式的佔有自然資源、殖民等手段來將自己放於「群體」、相異和大自然中,構建起來的是西方近現代發展的「文明」體系、系統。

  為此,當「全球化」、「地球村」成為現代化必須「打通」的路徑,國人很容易投入這些「領域」,反而,美西方世界自工業革命以降形成的「森林定律」、運作法則,很難「代入」這種「一體化」求同存異國度,才會在二戰以後至今,環球依然「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