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和」,說「包容」,以中華「系統」而言,正正是從對「天地」大自然的感悟而展現「人」的存在,沒有「人」,便沒有這份大自然的感悟,並將之薪火相傳一代代人承傳下去,以至歷代人們從承傳中梳理後又有新的感悟,去蕪存菁、革故開新適應時代變化,以當代「語言」作「有限」的、局部的認知來表達「無窮」、「整體」的存在。這便有如人們砌積木般不斷添加新元素,又或刪除舊元素,組合成個人認知的「整體」,形成了我們「系統」所指的「和」。
中華傳統文化文明,正是以這種形態不斷在經歷時間洗禮下,豐富了「整體」的內容,又不會排斥新事物、新元素的「加入」來構建新的「整體」,於是便能印證「有容乃大」,體現「和」博大空間。世世代代炎黃子孫、中華兒女,正是以這種民族精神、民族「基因」來接棒交棒,令到傳統文化文明無論經歷怎樣的時代變遷、內外環境變化,都確保「和」、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呈現的「整體」思維,「和、大同、祥和、仁愛」始終不變形、不走樣。
為此,不管是個體的「小」,又或整體的「大」,只不過是一種認知上以「和」確保共生共存共建共享的存在形式,「天地與我並生」,是「天地」、大自然、「道」的存在,與「人」一致,體驗「和」;「萬物與我為一」,是將萬物的存在,感悟與「人」一致,從「和」體現當中的共存。於是,「天地」、「天地」「道」,便以「天地人」定位來展現「和」的精神價值,一旦將「人」抽離,「天地」、「天地」「道」會是怎樣?相信,會是一種「寂」的狀態,因為,沒有了「人」的感悟、堅守,它的發展只能一如太空「黑洞」的存在,沒有「人」來將這種「和」的共存,以「有限」的「思維」,以「小」的視野來展現「整體」、「大」的存在,體現「天地人」定位中,「和」其實是「以小見大」、「以大包容小」,從「人」一己的有限,「小」來趨同「天地」的無窮、整體。
如果將這套中華「系統」的理念看成是「人」的個體、微小來構建現實世界,那麼,每個人的感悟、體會,必然猶如瞎子摸象,只能是所觸及的片面、一部分來想像出「全部」、「整體」,構建現實世界整體存在的「想像」版本,卻非真實、「圓滿」的「整體」存在。那麼,中華民族、中華「系統」優秀之處,便是能從這種瞎子摸象的片面中,整合、組織、包容、協同起來更貼近人們感悟構建成的「整體」,以「和」來串聯起來,將「局部」化作「整體」,讓人對「天地」、「天地」「道」有進一步的共生、共存、共建、共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