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華民族追求現代化,適應新世紀、新時代發展,開拓創新;但是,今人與古人對於「做人」、學「做人」的追求一致,依然置於頂層的位置,才有「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之說,才會觀照到傳統、中華「系統」「原本」、「初心」,契合「天地」「道」形成「天地人」定位,生生不息發展。
中華「系統」,對「做人」有獨特要求,對「人」的內涵,更有亙古以來不變不易的理解、定義。儘管亞聖孟子述說了「四端」,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來指引「人」須具備的要件,但不無例外,這只能是「可說」的範疇,供後世理解,作為「入門」、「進路」來自行從前人言傳身教中,感悟「不可說」的義理,來成就個人「做人」工夫。
為此,今天中華民族在創新、現代化過程中,提出來必須「以人為本」、「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以「做人」來處世,維繫人與人的關係,體現「和、大同、祥和、仁愛」的精神價值,直指人心來確保「原本」、「初心」不變形、不走樣。無論是「四端」,又或「為天地立心」,當中的意涵,正是確立「人」的要件,追求「做人」的學問,從「君子」之學,仰望聖賢,返過來,正是從和、大同、祥和、仁愛的規範中,完善人與人的關係,應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多端而使「人」不墜。那麼,推己及人,便是王道之治、仁政,來展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價值、「人」的定位。
儒家論述,正正從這種「上溯」中,不斷檢視當下社會運行、「人」的發展生息,有否違背中華傳統,有否改變了中華「系統」而產生背馳。這,在不同時代,都有賢人志士,為後世著述、議論,供大家自省,在創新、維新中,必須守本、返本,必須不致偏廢,才能確立「人」的定位,契合「天地」「道」,展現「人」、民族的精神價值。可幸,中華「系統」的特立獨行,每當遇上外來文化、文明、元素衝擊,每當面對時代發展挑戰,在「動盪」中,又每每能確立「原本」、「初心」,甚至,在保留下來這些「原本」、「初心」的同時,能夠很好吸取外來文化、文明、元素優秀部分來提升自身的素養,匯入中華「系統」,維新發展成適應新環境、現代化的開新,構築起來「老幹新枝」,「原本」、「初心」的中華文化、文明精神「和、大同、祥和、仁愛」不變不墜,又能以人為本發展人與人的關係,施行仁政、王道之治,確保「人」靈性,免於在現代化中遭到「物化」。
開出新枝,是從守本、返本中追求維新、創新、現代化;為此,成就了「以人為本」的開新,體現「人」定位不變,迎上新時代、新世紀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