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元素 樂 仁

246

  中華民族在參悟「天地」,體現大自然「道」,從而開出了「天地」「道」、「天地人」定位的民族魂,於是,說「天地」、大自然,便不能單純以「天地」、大自然的生息運行作唯一準繩,而是,要加入「人」的元素,即「天地人」來感悟「天地」、感悟「道」的存在,它們才能在「人」的世界具備「價值」,指引「人」走上自我發展、完善,一如「天地」、「天地」「道」運行。而「人」在生息發展中,也必須以「天地」、「天地」「道」運行展現出來「和」的核心價值,有容乃大,求同存異體現「和」的整體。

  因而,說穿了,是「人」在起著作用,卻又不能以「人」作為至高無上的存在,僭越了「天地」的位置。故此,中華傳統文化、文明,重視「天地」、敬畏「天地」,不敢將「人」凌駕於它之上。可是,又不會走向另一極端,一切以「天地」為依歸而無視「人」在其中的價值和作用,才有「天地人」的精神、「和」的精神價值指引「人」在生息發展進程中,先做好「人」,先學做「人」,才學做事。

  明白箇中關係,便會清晰「人」在世上的重要作用,卻在生息發展中,始終以謙卑之心來敬畏「天地」、敬畏萬事萬物,博得自身修養不斷提升,形成了「人」世界中的道德觀、價值觀,來規範自己做好「人」的本份,真正做一個「人」,在世界上展現「人」可以契合「天地」,提升靈性。當中,便有賴「人」從前人經驗上,找到適合自己發展提升的「台階」、「進路」,條條大道通羅馬,從不斷修身、提升中,完善個人修為,以中華民族的說法,是「成聖」,最基本,也要當上君子,以此作為對個人行為、處世、做事的「標準」,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學習做「人」、學習當君子的歷程中,總要以道德倫理自律、自我規範,不能有丁點失序。

  於是,可以從過去中華民族發展征程中看到,儒、道、佛學說直指人心,教誨的都是做「人」道理,都是從各種進路中找到適合「人」生息發展的空間、大道,讓人們依循前人經驗,前人感悟,作為對自己的教導、指引,遵循這些來自我革新,作為「新」「人」。能夠理解這些要義,便能夠從儒道佛學說中找到個人發展、安身立命之所。回過頭來,便能看到「個人」的「小」,不妨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妨礙從個人出發,來堅守中華民族、中華「系統」指引的「和」的無窮發展空間,從「小」中看到「大」,因為,「和」、融和、包容,總體現「有容乃大」的「整體」價值觀,精神定於「和」,便能夠以謙卑之心來敬畏「天地」,作為「人」的角色,體現在「人」世界中可以契合「天地」,天地因而「與我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