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慢性疾病是指持續時間較長,病情發展較慢的疾病。澳門常見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等,這些疾病的誘因涉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齡化、精神壓力等多個方面。為了預防和控制這些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向居民講授健康教育、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環境品質並加強醫療體系建設。
我們知道,運動是預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或每天進行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游泳,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高達30%至50%。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風險。還能消耗多餘的熱量,控制體重,還能改善心情,緩解壓力,提升心理健康。
均衡飲食與慢性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均衡飲食是指多樣化、科學搭配的飲食,可以確保身體獲得全面而均衡的營養,是維持身體健康和預防慢性疾病的關鍵。例如,每餐都應包含主食如糙米、全麥麵包,搭配蔬菜如西蘭花、胡蘿蔔,以及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雞胸肉、豆腐和魚類。同時,要控制油脂和糖分的攝入。別忘了每天攝入適量的水果,如蘋果,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吸煙和過量飲酒是慢性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居民應盡早戒煙,限制酒精攝入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5克,女性每天不超過15克。避免煙酒同時使用,以降低慢性病的風險。研究還發現,戒煙的時間愈早,身體恢復的可能性就愈大,而長期飲酒則會對身體造成持續性的損害。
定期體檢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通過體檢,可以及時發現身體的問題,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前兆,從而早期干預,避免病情惡化。澳門居民應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特別是中老年群體,慢性病的風險尤其值得關注,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關注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的變化,及時調整生活方式和治療方案。
現代社會中,壓力無處不在,學會控制情緒和壓力是應對壓力的有效方式。通過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法緩解壓力,保持心情愉悅。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基礎。睡眠不僅能夠恢復體力,還能調節情緒,提高記憶力。應保持合理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保證每天7至8小時的睡眠時間。
我們應通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定期體檢、心理健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責,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