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講堂 之 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余惠鶯

985

  兒童年齡的劃分標準通常為出生到28天為新生兒期,28天後到1歲為嬰兒期,1至3歲為幼兒期,3至6歲為學齡前期,7至12歲為學齡期,12至18歲為青春期。這些劃分是基於每個年齡階段。此期之兒童生理發育很快、心理發展迅速,處於生長發育的動態變化過程中,不同的月齡和年齡具有不同的生理與心理特徵。

  兒童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此時期奠定基礎。據估計,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兒童和青少年面臨著心理健康挑戰。若不能得到及時和妥善的解決,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將造成深遠影響,令他們在成年期仍備受困擾,身心健康受損。

  根據不同文獻資料顯示,導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紛繁複雜,如網絡成癮、溝通與相處技巧、抗壓能力及父母的溺愛等。父母對兒童在學業和課外活動中所面臨的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滿心望子成龍的父母可能對這些壓力影響認識不足,或是對孩子經受的壓力束手無策。兒童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相信是每一位家長最殷切的期待。作為家長,在照顧孩子日常生活、關注孩子學習情況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減輕壓力、和孩子溝通、更好地引導孩子處理情緒:

  一、孩子想說話時,家長應鼓勵其說出心裏的想法,表現出真心想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的態度使孩子願意與你交談,也較容易說出心聲。這個觀念在和兒童及青少年期的孩子溝通和相處時尤其重要,因為孩子開始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先能夠尊重和傾聽孩子,孩子才會同樣地尊重並傾聽你的想法。

  二、尊重每個孩子的意見和興趣,不強逼孩子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和孩子架起溝通橋樑,提供安全的表達環境。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和興趣是被理解和接納的,他們的情緒是被尊重的。我們要消除孩子害怕表達情緒的緊張感,鼓勵他們把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分享出來,興趣能實現並提供平台讓其發揮出來。做得好時給予恰當的誇獎,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閃光點、有自信。不好時,給多總結。

  三、在本澳,因雙職家庭較多,有部分家庭長期聘請外傭去照顧子女,學業則交由補習社跟進,較少參與孩子的生活。建議一有時間多陪伴孩子同讀一本書,一起運動,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四、教懂孩子接受挫折,有承受失敗的勇氣,鼓勵孩子嘗試新的事物。耐心解釋其知道失敗並不是丟人的事,家長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失敗就減少對孩子的愛意,提供情緒教育。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

  現今,有些父母也表示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建議父母多進修相關課程及參與親子活動。因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已經有自己的同學和朋輩,屆時未必願意與父母一起活動了。作為父母不僅需要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