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人受某社團負責人邀請,為其100多名會員主講「澳門常見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講座。互動環節中大家分享自從感染新冠後身體的狀況,主要症狀有輕微活動後即有氣短、胸悶、或長期乾咳、容易疲勞、伴肌肉酸痛、頭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腦霧」);白髮增多、口腔潰瘍、容易出皮疹。體力恢復緩慢;易繼發感冒,腸胃炎等。根據多份文獻顯示,新冠陽後人們確實有以上的症狀。
新冠疫情及流感給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與病毒的持久戰中,人類深刻認識到免疫力的重要性。免疫力不僅關乎個體健康,更是構建群體免疫屏障的基礎。後疫情時代,提升免疫力已成為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課題。免疫系統是人體抵禦病原體入侵的複雜防禦網絡,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當病原體入侵時,免疫系統會啟動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雙重防禦機制。固有免疫是快速反應的第一道防線,而適應性免疫則具有特異性記憶功能,能夠對特定病原體產生長期免疫保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3年報告,全球約60%人口在新冠疫情後出現免疫力下降現象,主要原因是病毒對身體的影響、長期居家隔離、運動量減少與壓力增加等有關。疫情後的免疫系統變化:疫情期間因社交距離與口罩政策,人們接觸病原體的機會減少,導致免疫系統「訓練不足」。
根據不同文獻資料顯示,長新冠影響約20%新冠康復者出現免疫調節異常,表現為反覆感染或慢性疲勞。其次是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挑戰,壓力與睡眠不足。因疫情的關係,導致人們有睡眠不足的現象,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期刊2023年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使免疫細胞活性降低30%。
提升免疫力的科學方法,建議每日攝入足量的新鮮蔬果、全穀物、優質蛋白和健康脂肪。重視攝入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青椒,每日建議攝取100mg。進食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是指每100克這種食物中蛋白質的數量,如瘦肉、雞蛋、豆等。鋅:牡蠣、南瓜籽,每日建議攝取11mg。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等。益生菌:優格、泡菜,有助維持腸道免疫力(佔全身免疫細胞70%)。
適度運動能夠增強免疫功能。研究表明,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可以顯著提高免疫細胞活性。但過度運動反而會抑制免疫功能,因此需要掌握適度原則。良好的睡眠品質直接影響免疫功能。深度睡眠期間,人體會分泌大量免疫活性物質。建議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確保每天7至8小時的高品質睡眠。
提升免疫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認知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在後疫情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通過科學的方法提升免疫力,為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防線貢獻力量。只有全民共同參與,才能有效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公共衛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