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不同的聚會上,我們討論的議題皆集中在疫情及低温症的預防。最近的氣温只在10至19℃之間,不單純是長者及兒童要預防低溫症,我們都要注意禦寒保暖。體溫是指機體內部的溫度。正常人腋下溫度為36-37℃,口腔溫度比腋下高0.2至0.4℃,直腸溫度又比口腔溫度高0.3至0.5℃。人體的溫度是相對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時內體溫略有波動,一般相差不超過1℃。
低溫症一般是指人體中心溫度(用肛探或耳探測定)低於攝氏35℃(華氏95℉)出現的症狀。當人暴露於寒冷天氣時,機體耗熱將快於其產熱,當長時間處於寒冷環境時,機體儲存的熱量將被耗盡。其結果將發生低溫症,即體溫低於正常值。人的正常體溫是37℃。低溫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溫度下落到35℃以下,如果體溫下跌在32℃以下,情況會變得嚴重並最終致命。相反情況,溫度太高的是過高熱症。
體溫過低時大腦功能將受到影響,導致患者意識不清或行動不便。低溫症開始時,患者往往容易忽視而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嚴重患者可出現意識喪失,脈搏、呼吸微弱。生理狀態下,早晨體度略低,下午略高。運動、進食後、婦女月經期前或妊娠期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體溫高於正常稱為發熱,37.5至38℃為低熱,38至39℃為中度發熱,39至40℃為高熱,40℃以上為超高熱。
早期的認知是預防低溫症的最好方法。留意天氣報告,其次是在體溫還沒有開始下降時,就即時採取保溫的措施。在天氣寒冷時,宜穿足夠的禦寒衣物,質料以乾爽、輕便、舒適、透氣和保暖性能好為佳;不要穿著過分臃腫和緊身的衣物,以免妨礙血液循環和影響行動;若長者有失禁的情況,宜勤於更換已濕的尿片及褲子;應確保頭、頸、手和腳部溫暖。應多穿著保暖衣服、多喝暖水和進食,逐漸將體溫回升至正常水平。在進行高危活動時,先預備好足夠的保暖衣服及對身體作出評估。對於患有長期病或需長期服用藥物的人,要加倍留意。如發現有初期的低溫症徵狀,就要立即求醫,以免延誤病情。
關閉窗和房門來保持室內溫暖,最佳溫度為21至25℃ 。正確及安全地使用電暖爐或電暖毯,保持家居環境溫暖及空氣流通,留意門窗及牆壁是否有破損,以致寒風從空隙中吹入屋內;使用電暖爐時必須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電暖爐應遠離門口、通道、或易燃物品;對熱力感覺減退的人士,如糖尿病及脊髓病患者,不宜使用暖水袋及暖身器。
多飲用及進食熱量較高和容易消化的熱飲品和食物,如熱奶、熱湯、粥、粉、麵、飯等;每天要攝取足夠的水份;注意均衡營養,避免高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避免酗酒。盡量留在室內或有陽光的地方。若要外出,要適當地穿著保暖禦寒的衣物;避免長時間置身於寒冷的環境或寒風中;維持適量的運動。在本澳,持續低温的天氣不是太多,我們努力保護好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