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護士節(International Nurses Day, IND)定於每年5月12日,是為紀念現代護理學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誕辰。南丁格爾在十九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以專業護理大幅降低傷兵死亡率,並創立科學護理體系,被譽為「提燈天使」。1965年,國際護士理事會(ICN)正式將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其宗旨包括:表彰護理人員的貢獻,提升社會對護理專業的認可;關注護士權益,改善全球護理行業的工作環境;推動護理專業發展,促進醫療體系的可持續進步。
每年ICN會設定不同主題,呼籲全球關注護理行業的挑戰與機遇。2025年的主題為:「護理的力量:促進健康公平」(Nurses: A Force for Health Equity),這一主題強調護士在消除醫療不平等中的關鍵作用,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弱勢群體及戰亂國家的醫療服務中,護士往往是第一線的健康守護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2800萬名護士,但護理人力仍嚴重不足,尤其在低收入國家。人才短缺:WHO預測,2030年全球將短缺900萬名護士,非洲、東南亞地區最為嚴峻。工作壓力大:新冠疫情後,護士面臨超負荷工作、職業倦怠及心理健康問題。性別不平等:護理行業女性佔比逾90%,但高層管理職位仍以男性為主。移民護士增加:發達國家(如美、英、澳)大量引進外籍護士,加劇發展中國家人力流失。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及衛生局的公開資料,截至2022年底,澳門註冊護士人數約為3000人,而常住人口約為68.3萬人。由此計算,澳門的護士與居民比例約為:每千名居民對應4.4名護士。根據WHO和國際護理協會(ICN)的數據,全球護士與居民比例差異較大:高收入國家:如美國(每千人約11.6名護士)、日本(約11.8名)、德國(約12.5名)。中等收入國家:如巴西(約7.2名)、中國內地(約3.2名)。鄰近地區:香港每千人有約8.1名護士,台灣約7.9名。澳門的護士比例(4.4名)低於高收入國家水平,但高於中國內地(3.2名),與部分發展中地區接近。
澳門作為人口密集的特別行政區,醫療系統高度依賴護理人員,老齡化社會需求增加,澳門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14%,慢性病照護需求上升;專科護士不足,如急診、重症、老年護理等領域人才緊缺;職業晉升有限,部分護士反映晉升機會較少,影響留職意願。與發達國家相比,澳門的護士比例仍有差距,可能影響醫療服務品質及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旅遊醫療負擔,每年接待超1500萬遊客,突發醫療需求可能加劇系統負荷。
國際護士節不僅是紀念南丁格爾的精神,更是提醒全球正視護理行業的挑戰。澳門雖有完善的培訓體系,但仍需持續優化護士權益與專業發展。2025年主題「促進健康公平」呼籲各界共同努力,讓護士這股「溫柔的力量」能更公平地守護每位居民的健康。
余惠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