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天地規律

樂 仁

271

  顯而易見,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離不開總是未雨綢繆作好自我規劃,而且,必然有路線圖、時間表,從而在每個階段審視發展進度,再按實況作出相應調整,朝目標進發。這種自我規劃,完全是站在「人」的角度來配合「天地」大自然的變化,檢視演變、發展趨勢,盡人事、聽天命,來維繫「天地人」發展,找到人類生存發展空間。

  這種從「人」契入「天地」的變化來謀求發展的精神,展現中華民族必然是以「和」來在天地中形成有節有度「索取」的平和個性,不會「掠奪」,反而,重視協調、平衡,今天而言,其中較突出的便是「環保」的理念,亦即,老祖宗很重視對大自然的索取限度,更重視天地變化對「人」世界的影響。為此,看看「二十四節氣」,看看《易》的變化,相生中又有排拒的共同存在,便知曉,中華民族智慧、高深之處,是依循大自然規律來作好自我規劃,從內在有一份對「天地」的敬畏,不敢踰越,卻又不會「服輸」,才會展現「盡力而為」,亦即「盡人事,聽天命」!

  這種思維、精神,並非「消極」態度,而是一種以「人」積極進取用於契合「天地」生息變化的國度看個人、國族、世人的發展,大大地限制了「人」的「獸性」一面,真正體現人為萬物之靈,具備智慧的精要!這才大大有利人類在天地間生存發展,然後以智慧建立起來以「人」主導的「世界」。當然,這個「世界」也必然建基於「天地」之下來展現人的「價值」,否則,便會遭到「天地」的「淘汰」,令到人們要「改轅易轍」找出另一條發展和生存的路徑。

  不管是東方文明,又或西方文明,對於「天地」「發怒」逼使人類自省改變生存發展形式,都有著不同傳說,惟精神相近。無論是對「唯一」的「神」的敬畏,又或對「天地」的敬畏,莫不說明人的力量並非「萬能」,必然在「最高主導」下,尋求生息發展。然而,中華民族偉大之處,是跳出了「唯一」的「神」,反而,以自省的「人」來觀照「天地」,形成「天地人」的關係,「人」不能超越「天地」,卻也不會「服輸」,來展現人的勤勞、毅力,做好自我規劃,等待「天地」恩賜所給回報。這便展現出來,「人」需要有積極的生存發展態度,盡力而為,務實幹事以後,便看「天意」,看「天地」的發展變化,來追求人生存生息的「得」與「失」,一切都不會苛索,也不能苛索。

  參透了這種依循天地規律作好自我規劃的積極一面,便察覺中華民族務實、勤勞、「不服輸」,是從腳踏實地中做了「人」最好的境界。盡人事,聽天命,何來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