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標籤

107

  固然,國人產生的文明、文化、制度自卑自有時代背景和現實差距,才會出現西方「先進性」作為我國改革的一種「有色眼鏡」,不自知地質疑、貶低甚至「否定」傳統文化,無視其中很多有其優秀一面,應該在梳理中革故開新,以此作為中華民族傳承的精神和硬件指引,才能將優秀傳統文明、文化的「養分」滋潤中華民族在時代發展新征程中,開出民族復興的生機。

  也只有如此,中華民族復興才真真正正是我們炎黃子孫求取的民族復興大道,並非變成西方世界、列強的傀儡或附傭,最終因而迷失自己。

  當然,新中國提出來改革開放,不獨是中華文明、文化革故開新,還有,當中必然面對政治、社會「制度」變革的選擇和衝擊。尤其是新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當年以西方列強馬首是瞻的「先進性」採用資本主義制度,以至後來形成「自由經濟」的「市場經濟」制度,可謂南轅北轍。

  為此,社會主義制度學習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化」,更引發當時國家內部不少爭議,激化成為「姓社姓資」的對立,以至當開放國門引入資本主義制度市場營運、操作模式,不少人都有一種「離經叛道」枷鎖,又或將從商比喻「下海」!

  可想而知,新中國推動改革開放這個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改革有多大困難!但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秉持傳統文明、文化精神的「和」、「大同」、「義利觀」,和而不同,在探索改革開放進程中,實事求是,也能夠以現實作為革新的有求進,也有「妥協」之處,一路下來,「摸著石頭過河」,跌跌碰碰,終於探索到保留傳統優秀文明、文化,又能依循馬克思主義等思潮和社會主義的好思維,漸漸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消除了西方主義、制度在中國大地「落地」的不適應現象,形成補充國家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彰顯民族優秀文明文化的「養分」。

  今天,國家提出來「中國式現代化」,正正有別於西方世界的現代化,尤以按照國情、民族特性開展出來,只有契合中華民族特性來推進現代化、工業化,且強調「和平發展」、「共同富裕」的非侵略、非掠奪手段來展現「和」、「大同」、「義利觀」的共存共建共享關係,這些,匯流成新中國帶領國家民族走上一個半世紀以來國人念茲在茲的民族復興理想。

  今天,我們說到民族復興,一洗過去自卑,而是具備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且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中華民族復興,完全是「中國」的標籤。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