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發展既然是動態延綿,生息前行而不斷演變,那麼,人站在當下時空、節點的瞬間來看待事態發展過程,難免會產生「定格」,又或僅僅是一段時間的片斷,怎樣避免以這種瞬間現象來誤判發展進程的利害得失,又或研判所站位置,以時空的「時」,以各方消長力量形成對比的「勢」來做好前行選擇,當中,便要有所取捨,便是人們所說要做好權衡選擇、動態平衡。
此所以中國人在為人處世中是「現實派」,便是深明當中權衡選擇、動態平衡的重要性,日常中,人們稱之人情世故,總會有一些「不明文」規定的「規矩」,從個人、群體共存中,形成「習慣」、「自律」,來將個體放在群體中做好相互調和、平衡,甚至是相互尊重,營造好共存共榮大環境;反過來,又有利個體發展,形成合力推進群體前行,生息發展,降低衝突、角力。
這些權衡選擇、動態平衡,都發乎個人一心,形成了一種軟實力在群體中各安其位,展現出來實現群體生存共榮。當中的「規矩」,以至從家庭中,從個人小時候便有一套「家教」來宣教,令小孩子在生活的各方面接觸到這些「社會規範」,及至成長,到社會工作辦事,有一套超越「法律法規」的「教養」、人情世故形成的「操守」。
比如,對他人的尊敬愛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生活的敬畏,展現在所接觸的事物,形成「敬畏天地」的習慣。甚至,在家中,不踏門檻,吃飯怎樣端碗持筷,形成「吃相」……
種種的個人教養再形成社會習慣,體現在權衡利害得失中要作動態平衡,說穿了,莫不是「人」的自律、規範,尊重「天地」演化生息,構建起來中華傳統文明獨有的重視「社稷蒼生」,從而,便是重視「人」在群體中維護共榮,即「和」、「大同」、「義利觀」怎樣展現在日常中,以至工作、生活、營商中去,體現不自私自利的求變、應變。
正因世事總是延綿生息發展,因而,不可能以瞬間定格的時空來謀求長遠目標和進路,否則便掉入刻舟求劍陷阱。而面對社會習慣、法律法規契入當前世事變化,也得從權衡選擇中作出動態平衡,為此,取捨便相當重要。
中國人先輩有一套從這些「慣性」中展現出來的「平衡藝術」,也即是「妥協」,當中,堅持甚麼、「取」甚麼;「捨棄」哪些,「放下」哪些,便不得不在衡量中作出抉擇,人們總會「審時度勢」來選擇,甚至,清晰「勢」、「時」演變的「過程」和「發展變化」,因勢利導,看到可能「逆轉」的節點來謀劃應對手段。
但,歸根究柢,審時度勢、妥協都必然重視共榮,以民為本,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好的闡述,稱之「社稷蒼生」。樂 仁